明年外需不振,经济增长更多要依赖内需

栏目:行业信息 发布时间:2023-01-04

由《财经》杂志、财经网、《财经》智库、财通汇联合主办的“《财经》年会2023:预测与战略”在北京举行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在会上表示,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国际环境总体的判断是: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,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,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,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。同时,世界疫情影响深远,逆全球化思潮开头,单边主义、保护主义明显上升,世界经济复苏乏力,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,全球性问题加剧,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。

从短期看,世界经济具有“两高两低”的特征,即高物价、高利率、低增长、低外需。多种因素推动出现高的物价,首先是大宗商品的价格高涨,疫情以后,在宽松货币政策刺激下,发达经济体出现了比较高的物价水平。为了应对这个高物价,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都连续多次提高了利率以抑制高物价。尽管物价水平从高于10%到了最新公布的百分之七点多,有所缓解,但仍然较高。有人说西方国家陷入了滞胀。主流经济学家认为,和七八十年代的滞胀相比,现在发达国家(经济体)不具有产生滞胀的基本条件,物价会回来,但它的代价是经济增长也会因此而降低。

隆国强指出,短期来看,外需会不振。这两年我们外贸增长数据非常亮丽,今年尽管出口增长比去年低,但顺差保持了高速增长。前11个月,货物贸易顺差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了很重要的支撑作用,贡献大概在一个百分点以上。明年的全球经济可能会陷入低速增长,所有主流的国际机构研判都是如此,意味着外需会降低,我们需要进一步稳外贸,继续使外部市场在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上有所贡献,但我们必须客观地看到,明年的经济增长更多的要依赖于内需。

此外,百年大变局有几个特别需要关注的方面,也是它的基本特点:第一,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迅猛推进,同时争夺技术制高点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;第二,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,特别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,争夺全球产业链控制权的竞争日益激烈;第三,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日益紧迫,绿色转型加速推进;第四,经济全球化进入了调整期,围绕着国际经贸新规则的制定主导权的竞争日益激烈;第五,中美的竞合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,大国的博弈日益激烈。

新技术革命放在更长的历史维度,从工业革命以来,蒸汽机革命、半导体革命,带来的产业革命,其实决定了全球的经济格局。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国家,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中把握住了机遇,就有可能脱颖而出;反过来说,如果没有把握住机遇,可能就会被时代所抛弃。

对中国来说,把握好新一轮技术革命不仅要发展新经济、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,也要不断改造、提升传统产业。放在更大的历史视角来看,其实是决定整个国家在全球格局中的地位。

在全球化突飞猛进的时代,全球产业链的调整主要追求的是效率,大家都在追求效率的情况下,任何一家企业忽视了效率会被市场淘汰出局,以效率优先,甚至是唯一的考虑。但疫情以后,供应链的稳定性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,所以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关注供应链的安全。另外,全球化和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关系,所以公平的考虑也开始在一些国家的供应链调整中上升。

所以,全球供应链的调整,从以往效率优先性变成效率、公平、安全并重,公平和安全的考量在上升,在这样的背景下,供应链调整就会有多元化、短链化、本土化等等趋势。同时,美国出于对中国的打压,强调友岸外包。

他还指出,绿色转型对全球的经济结构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,包括能源结构,钢铁、石化、水泥重排放的产业,甚至对我们的生活方式都会产生影响,转变成一个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。这个转型压力是很大的,压力涌现的同时也有机遇。

今天,我们再看当下的经济全球化,表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,比如停滞化,无论用各种指标衡量的全球化,贸易、投资占GDP的比重,以及多边贸易规则的制定都相对停滞,同时,又出现了政治化的新特点,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对全球化的影响在上升。安全化,除了注重效率以外,也注重安全,在有些时候还把经贸武器化。

总体来看,我们面临着很多外部挑战。例如,我们在产业链面临的两头受挤压的状况,一头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,过去40年改革开放,我们成为了世界出口第一大国,主要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,随着我们经济发展,人均收入水平提高,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在削弱,受到来自其他更低成本经济体的竞争;另外一头,从世界各国竞争力升级的历史来看,毫无疑问只有一条路,就是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低附加价值产业环节,向资本和技术密集的制造服务环节升级,我们面临比我们收入更高的先行发达经济体的竞争,中国的国际竞争力面临着两头受挤压的状况,这是需要我们突围的。

同时,在开放领域面临的安全风险上升,产业链的稳定运行风险,资源能源的对外依赖,粮食安全,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,数据的跨境流动等等,信息安全的问题逐渐凸显。还有国际金融动荡对我们的影响等等。